最新資訊
網球正手擊球技術分享
發布時間:2024-04-07
如今,我們正處于短視頻信息爆炸的時代,網絡上充斥著各種教學視頻和文稿。作為一名相關從業者,我深感當前網絡上的信息紛繁復雜。因此,小優希望能從我的技術水平出發:為新手或水平在2.5以下的球友提供一些關于正手動作提升及常見問題解決方法的建議。
事實上,網球技術,無論是正手、反手、發球還是截擊,都沒有絕對的標準來評判對錯。有人推崇費德勒那如上帝般的正手,也有人偏愛克椰高斯和索克的超現代正手。對于初學者來說,這些動作模板可能看似毫無關聯。但深入剖析,他們動作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差異,主要源于視覺上“引拍”姿勢的不同。若我們關注正手動作的后半段,會發現其“核心”部分其實是相同的。
¥2000
在此,我們只探討共性的問題。從我的技術水平來看,正手動作的主要差異在于擊球動作開始前的引拍階段。而擊球過程中以及擊球完成瞬間對拍面的控制及方向,則是所有高水平球員共同的核心技巧。
正手擊球無非就是以下幾個重點事項:站位、動力鏈、擊球點、拍面控制、引拍及擊球后的隨揮還有一項最容易被忽略的,擊球完成后右腿(右手持拍為例)跟步的時機。
¥980
站位:現代正手教學個人認為站位更偏向于半開放式站位。與關閉式站位相比,半開放式有效地改善了關閉式站位初學者體會不到蹬地轉髖、只依靠手臂發力打球的弊端。半開放式已經對身體控制有些要求了,同時也更容易發現初學者技術動作的問題所在。關閉式站位在實戰中并不適用,多半相持球運用的都是半開放式。
動力鏈:小優愿稱之為初學者的噩夢。教練時常喊你身體要放松像甩鞭子一樣~ 。對于初學者尤其是身體協調能力稍差一點的成人來說,體會到鞭打的感覺是很難的。咱們先按順序簡單把動力鏈拆解開來進行分析。首先是發力順序,是由右腳向左上方蹬地同時膝關節稍內扣,向髖關節做力量傳導。接下來就是轉動髖關節(大概90°由側對球網轉到正對)、腰腹發力帶動轉肩,最后由大臂帶動小臂進行揮拍擊球動作。初學者對于球性球感把握的不是很好,這就很容易導致打球時過度關注來球所有的注意力全集中在手臂上,擊球動作變得僵硬難看。
改善方法:首先成半開放式站位,只是雙臂側平舉不拿拍。然后由腿主導做放松轉體,起始點與擊球的起始點相同。注意右腳蹬轉到位時要翹起腳跟,轉體時上體一定不能上揚(上體上揚是導致擊球出界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慢慢地能體會到手臂放松以后,持拍做轉體,最后過渡到正常揮拍擊球。
¥1390
擊球點:擊球點相對動力鏈來說容易理解些,顧名思義就是擊球的位置。因為一般都是從定點球練起,擊球位置咱們不做過多解釋,只分享進階球友擊球位置的大概區間。首先高度上,最優區間在膝關節以上腰部以下。前后區間最低的底線在身體中軸線上,在靠后越過中軸線擊球大概率會下網(我們常說的被擠到就是擊球點靠后了)
拍面控制:拍面角度是決定你擊球軌跡的重點,正常來球高度擊球是拍面大概是垂直地面或者稍稍內扣的。初學者最難解決的就是擊球時拍面上翻的問題,提早打開拍面對手腕的傷害非常大,而且會導致小臂提前發力去“撈球”,整個擊球動作就會垮掉。
改善方法:將球放在墻上,用球拍扣住。要求球的位置模仿正常擊球時的位置(與身體的相對位置也是正常擊球位置)做上下刷球的動作,與練習上旋球類似。能正確體會手部動作以后,再做練習。
¥490
引拍及隨揮:引拍和隨揮個人感覺是最被神話的兩個點了,其實引拍不管你是從哪個方向引、直臂還是屈臂、拍頭指向那個方向、手是握拳還是張開都沒關系。引拍的目的在于把拍子放置到一個有利于你發力的位置為擊球做準備,所以無論是克耶高斯式還是索克式還是費德勒式、魯內式都沒關系。而隨揮最被誤解的地方就是收拍一定要收到異側肩膀上...其實收拍的位置跟來球高度以及自己想打的球的落點、旋轉相關。如果你要打一個需要淺落點的小斜線,那需要你收拍要做到短平快,擊球瞬間迅速提拉,收拍位置大概在腰部上面一點。如果你要打一個又深又轉的上旋球,那隨揮軌跡相比就要大很多,收拍位置也要高不少。
¥2380
最后聊初學者最容易忽略的擊球后右腿(右手持拍)跟腿的問題。跟腿時機一定要把握好,多半新手跟腿時機都會偏早,這就導致擊球根本沒有穩定性可言。重心起伏、同手同腳、上體上揚球只向上飛不往前走,多半都是跟腿跟早引起的。
正確的跟腿時機應該在擊球結束后,隨揮收拍完成時右腿跟隨中心一同向前,落地后做分腿墊步準備下一拍。
您可以在蘋果的app store或者小米、華為、應用寶等各大安卓市場搜索“優個運動”APP,即可下載最新版本的優個網官方APP,體驗更多專業、正品、低價的運動裝備及健康產品!
期待你一直堅持運動,成就更好的自己!
優個小優為你加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