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資訊
斯帝卡靈感混碳Inspira Hybrid Carbon底板實打測評
發布時間:2024-07-19
斯帝卡靈感混碳乒乓球底板搭配什么膠皮合適,斯帝卡靈感混碳乒乓球底板值得入手嗎?今天小優為大家帶來靈感混碳的實打測評,僅供參考、
作者:Shayne 來源:Shayne的乒器庫
斯帝卡靈感混碳底板實打配置一:
正手挺拔K3,反手斯蒂卡DNA Pro M,整套192.8g。真·手腕撕裂者……
感謝球友 @彥小穎 將嘎嘎新的板子無償借給我試打。此板為FL柄,我主要是直握試打,也試了試橫握。
我沒有打過靈感碳王,此次機緣巧合直接打上了靈感混碳。板子為蔻頭面材、外置綠芳碳、桐木大芯,整板厚度5.8mm左右??傮w感覺:斯蒂卡做桐木芯外置,確實做出了點名堂!

初上手,從小力量開始,就發現了斯蒂卡祖傳的微微發空的震手感(“咚咚咚”)。雖然沒有純木五夾系列那么空,但那種從擊球點擴散開來的振動,還是讓人很舒服。因為這不僅提供了額外的吃球深度,而且為擊球(主要是正手擊球)提供了難得的手感反饋。我實在很好奇,在一塊桐木芯的外置上,是怎么實現這一點的?畢竟,就連阿尤斯芯、厚度相當的藍標,整體也比靈感混碳的振動感要小一些。

初步判斷,斯蒂卡可能是學了紅雙喜在506上用過的大芯拼接技術,通過特定的拼接圖案,使得板子中心部分的大芯在擊球時活動范圍更大了些。同時,減薄了纖維層的厚度,減小阻隔感。這一點點改動,有效地增強了正手的控制力、出球質量和酣暢感,使得這個結構搖身一變成了偏正手利。
當然,這么做并不是沒有代價的。此次試打的時間不長,但已經發現了一個比較明顯的問題,那就是大芯的這種拼接方式、以及纖維的薄化,把板子的甜區明顯變小了,和斯蒂卡從前的五夾純木可以說差不多大。打在甜區里面會很爽,振動也對味,球質也高;但是打在板邊的話,那真是顫到懷疑人生,球高高地、慢慢地飄出去了。

下面來說說這個綠纖維。先前在綠巖羊和挺拔天秤座(都是內置)上試過,感覺很不好,純加控制不吃撞擊,越使勁越發散。但在靈感混碳上,綠纖維(不知用的是不是同一種)的表現卻可圈可點。首先,正如之前所說,它能夠用比較薄的厚度就實現(甜區之內)足夠的支撐力。其次,它的手感吃球性能、加轉性能、以及吐球能力都算很好的,這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感覺。在小力量下,纖維柔韌,易加轉,板子整體能吐出那種高拱的弧線;而在大力量緊湊發力時,纖維又會變得硬挺,感覺像是一個行程沒有那么長的黃芳碳,或許有點像尚坤AC上那種白芳碳。最神奇的是它這個手感。如果說蝴蝶的外置藍芳碳給人一種柔彈好控的圓潤感,那么靈感混碳的這個綠芳碳則像是“方”的,有一種帶著微小爆裂的棱角感。在出球質量上,配上了兩面蛋糕的板子整體又噴又頂,發力后弧線偏低平,但是因為旋轉好,上臺率并不低。甚至據我觀察,它大力量拉球時的二跳要優于一般的藍芳碳。

板子的反手比較噴,尤其是配上DNA Pro M這種本來弧線就長的膠皮之后,要多加控制。吃球旋轉是不錯的,弧線也是偏向低平。由于這套配置對我來說還是重了些,沒有多去嘗試大力拉球;借力球是不錯的,手上有足夠的調整空間。
在實戰中,靈感混碳尤其擅長在小球上制造旋轉,進而在中臺以緊湊的發力框架進行挑打、暴沖、暴擰等突擊操作,板子在這方面的容錯能力很高。當進入對拉相持時,板子提供的底勁是足夠的,只不過前面說的甜區小的問題會逐漸明顯起來。
此次正手搭配的K3總體來說是比較適合這塊板子的,可以充分發揮出其性格;但同時,蛋糕海綿也會使板子甜區小的缺點更加嚴重。個人認為,或許可以通過配膠來調控大甜區和清晰手感之間的矛盾:配狂飚可以增大甜區,但相應地手感會混沌一些。不建議配高密粘性外套如K2等,大概率會有虛彈的問題。
斯帝卡靈感混碳底板實打配置二:
板重83.6g。正手狂飚8 40度2.2mm(兩遍有機上板),50.7g;反手金V MAX,48.5g。整套182.8g。
前些日子打球友的橫板靈感混碳被圈粉,自己入了一塊直板。一開始配的正手藍海綿奔騰二39度,反手驕猛金V。上手一打就發現藍奔騰因為面膠發哏,把板子的靈動感完全給悶住了,胳膊都揮酸了也找不到第一次試打配K3時那個美妙的酥脆感。果斷把正手膠皮換了。
狂飆8在靈感混碳上可以說基本是適配的。小力量下提供了不錯的控制穩定性,不會輕易虛彈;發四成力又可以方便地透到纖維層,使板子的酥脆感展現出來。也就是說,雖然狂飚8是國產高密海綿、偏向整體形變的膠皮,其通透性還是比藍奔騰要好得多。

而且,由于狂飚8這個整體形變的特性,板子的甜區感覺比配K3的時候變大了一些,至少打到甜區外圍的時候不會像之前那樣顫到懷疑人生。
于是,底板正手在小力量下展現出不錯的一體感,發球質量不算最高的那種但是很穩定。中力量纖維介入后有很強的突刺感,聲音清脆,球速快,弧線頂。加強摩擦,也可以在中力量拉出比較轉、弧線比較扎的球。大力量下底勁和藍芳碳桐木芯外置板差不多,不是強項。
尤其可圈可點的是正手近中臺突然發動的能力。無論是挑打,還是快帶、側身、撲正手,只要發力足夠緊湊,用不大的動作就能擊出很暴的球(但是球質沒有ZLC乃至SZLC重),關鍵是在有限的觸球時間里摩擦充分、脫板干脆,所以上臺率和威脅性俱佳,甚至在雙打實戰中能夠成為主要得分手段。
這套配置正手的缺陷在借力球上,完全不使力時容易虛彈冒高。
反手金V的穩定性高于先前的DNA Pro M。板子表層的高彈性很好地彌補了金V小力量下弧線太低的問題,而中大力量是金V的強項,出球旋轉強、落點深淺好控。如果要說缺點,也是海綿韌勁悶住了底板的酥脆感,快撕等動作的震動反饋不如配DNA時清晰了。
總而言之,在這套配置下,靈感混碳是一塊較全面的實戰板。需要多主動發力,尤其需要緊湊的發力,這其實對于糾正動作有很好的效果。一般的外置藍芳碳雖然也是緊湊發力球質高,但因為纖維形變更柔和圓潤,沒有靈感混碳這種寸勁啃薯片的酥脆爽感。
斯帝卡靈感混碳底板實打配置三:
正手斯帝卡DNA混動H,47.0g;反手斯帝卡DNA白金M,47.6g。整套178.1g。這套是斯蒂卡官方推薦的配置,實際試下來,確實體現了一種獨特的風格,但是同時短板也很明顯。
經過幾次配膠嘗試,外置綠纖維的脾氣我算是摸得比較清楚了。這個纖維的優勢是在中近臺,速度、旋轉、力量俱佳,能夠在不大的發力空間里擊出比較突然的、逼近底線的球,而且纖維介入時不突兀,不亂蹦。

相應地,纖維對配膠(尤其是正手)提出了比較苛刻的要求。我的感覺是,它適合德標48-53度這個區間(非狂飚三的國產粘套40度左右)的膠皮。如果海綿太過軟塌(如39度藍海綿奔騰二),板子會很悶,打不出纖維的脆爽感;如果海綿太硬(如55度的雷鳴ZGX),每一板都能把纖維打出干嚎聲,但是其實是虛彈,出球沒勁。在48-53度區間里,度數低些(如50度的DNA混沌H)可以使甜區大一些,纖維振動柔和一些,板子彈性靈活一些;度數高些(如40度的狂飚8或53度的K3)則可以使纖維振動更清脆一些、小球控制更穩定一些,但同時甜區會小一些。海綿偏軟的時候,整塊板子會體現出類似傳統外置藍芳碳的那種“啪啪”的打球感;海綿偏硬,則更接近“噼噼”聲。
今天這套配置,雖然說正反手都挺靈活,出球弧線也不錯,但是有兩個問題。第一,沒怎么發力吃住球的時候,正手容易虛彈出界,雖然是個粘套,基本還是澀套手感。第二,正手發力擊球,只有在面對高過網使用小框架時球質不錯;一旦稍稍退臺,試圖拉比較長的弧圈,性能衰減比VIS快得多??傮w感覺DNA混動H這塊膠皮和底板有比較好的一體性,但兩者形成的這個“一體”上限并不高,甚至可以說發上力之后弧線有點偏短。反手好一些,能吃住球甩出去,旋轉也不錯。沒有測試反手的退臺性能。
您可以在蘋果的app store或者小米、華為、應用寶等各大安卓市場搜索“優個運動”APP,即可下載最新版本的優個網官方APP,體驗更多專業、正品、低價的運動裝備及健康產品!
期待你一直堅持運動,成就更好的自己!
優個小優為你加油!
